2019年04月30日 星期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无障碍阅读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动态 > 县区动态

漯河市源汇区:创新“4333”工作机制推动金融帮扶工作提质增效

责任科室:社会扶贫科 来源:河南省乡村振兴局 发布时间:2023-09-19 10:27 浏览量: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近年来,源汇区充分发挥小额信贷杠杆作用,大力推进“户贷户用”规范模式,紧密结合脱贫人口、监测对象产业发展意愿和贷款需求,做到精准放贷、应贷尽贷,“小贷款”切实发挥“大作用”,极大激发了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发展产业的信心决心。截至7月底,全区累计为符合条件的脱贫户和监测户发放小额信贷516户1254.59万元,总贷款余额户贷率46.54%;累计发放精准企业贷款3240万元,帮扶566人,帮扶率达到55.27%,小额信贷和精准企业贷均位居全省前列,其典型经验材料在8月23日召开的全省金融帮扶工作现场会上作了交流。

  一、健全四项工作机制,构建齐抓共管大格局

  把压紧压实各级责任作为推进金融帮扶的第一抓手,建立健全四项工作机制,形成区委政府主责、分管领导主抓、领导专班统筹、行业部门主管、乡村具体落实,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上下联动、无缝衔接的工作推进机制,保证了金融帮扶各项工作落实。一是建立组织领导机制。成立了源汇区金融帮扶工作领导专班,由区政府区长任专班指挥长,区委副书记、区政府常务副区长、区政府分管副区长任副指挥长,区金融服务中心、区乡村振兴局、区农村信用联社、区农业银行、各乡镇办等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建立权威高效的指挥体系,把区、乡两级领导干部纳入工作专班,把各方面的资源和积极性调动起来,明确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合力推进各项重点工作任务。二是建立责任落实机制。健全完善了区政府的领导责任、区领导的分管责任、区金融服务中心的牵头协调责任、金融机构的行业主管责任、区纪委监委监察责任、区督查局的督查责任、区直部门的帮扶责任、乡镇办的主体责任、村级具体责任等从区级领导到行业部门、到乡镇、到村、到帮扶干部的12级金融帮扶工作责任体系,做到责任清单化、任务明细化,夯实压紧各级责任。三是建立督导推进机制。把金融帮扶小额信贷工作纳入全区重点工作周交办月讲评内容,严格实行“日督导、周调度、月通报、季督查”工作机制,每周及时交办工作,安排部署具体任务;每月通报排序,及时总结宣传小额贷款发展产业致富案例,通报落后乡镇;每季度由区金融服务中心联合区督查局、乡村振兴局成立专项督导组,跟踪督导各乡镇工作开展情况,并将其督查情况列入年终考核结果。同时,区政府定期召开会议,听取全区工作开展情况,研究解决存在问题,统筹推进工作开展。四是建立考核奖惩机制。将金融帮扶工作纳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并入科级领导班子实绩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评先评优、干部使用和问责追责的重要依据,有效激发了干部投身乡村振兴一线、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二、用好三种排查渠道,确保愿贷尽贷无遗漏

  为加大小额信贷发放力度,源汇区多方位疏通排查渠道,逐村逐户排查,征询小额信贷意愿,对符合条件的户上门服务、精准对接,做到愿贷尽贷,切实帮助脱贫人口、监测对象解决生产经营资金方面的困难,增强他们创业致富的信心。一是常态化网格排查。按照“镇、村、组、户”四个层级实行网格化管理,乡镇办班子成员兼任乡镇级网格长,包村干部或村支部书记兼任村级网格长,村“两委”干部及监委会成员兼任组网格长,各村按照15到20户为一个单元建立户网格,安排优秀党员、积极分子或党员发展对象担任户网格长,每周不间断入户走访,了解网格内脱贫户、监测户发展意愿、贷款需求,及时反馈“村两委”进行核实,切实做到了民有所求、我有所应。二是数据信息筛查。利用全市“区块链+防返贫致贫监测帮扶”信息平台和区直各行业部门动态信息通报,通过大数据比对,运用源汇区独创的“三色分类法”对全域内脱贫人口、监测对象进行了细致的分类,按照年龄、劳动能力、征信情况三大项,筛选出了一批符合贷款条件但尚未使用贷款的脱贫人口,联合金融机构主动深入农户了解情况,讲解政策,鼓励其发展。三是群众对标自查。通过持续开展全方位小额信贷政策宣传,让群众了解政策、了解程序、了解标准,通过书面申报、电话申报等方式,主动参与小额信贷申报,区乡村三级及时将申报对象的情况进行核实,符合条件的及时按照程序办理贷款手续。

  三、抓好三种宣传方式,不断提升群众知晓率

  坚持把政策宣传作为有力抓手,全力扩大金融产业帮扶政策群众知晓率,营造良好社会舆论氛围。一是广泛宣传发动。组织乡镇、村“两委”干部,采取发放政策明白卡、村广播、村板报书写等方式,向广大农户多角度、全方位的展示小额信贷的申请条件、使用方法、贴息政策等内容,鼓励农户大胆尝试发展自身产业,参与支持产业帮扶项目。二是开展宣传培训。依托全区政策业务培训班,组织帮扶干部、村干部、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等开展政策业务培训,并由承贷银行牵头成立业务小分队,进村入户向脱贫人口宣传解读小额信贷政策,鼓励脱贫群众增强自我造血能力。三是创新宣传模式。精心设计制作金融帮扶政策宣传“爱心包”,重点围绕小额信贷“贷给谁、找谁贷、怎么贷、怎么用、怎么贴息、怎么还”等问题,组织人员入户发放“爱心包”,并创新开展“金融服务进基层”活动,现场帮助群众了解小额贷款相关政策。截至目前,共发放宣传资料2万余份,入户张贴金融帮扶政策明白卡2300余套,开展政策业务培训1600人次,发放爱心包8000个,做到了户户有政策,人人懂政策。

  四、把握三个关键环节,严格风险管控零风险

  严格执行小额信贷政策,加强贷前调查、贷中审核、贷后监管,加强贷款使用情况跟踪监控,确保资金用途合规、风险可控。一是严格贷前审查。联合银行机构和乡、村两级金融服务人员精准对接、上门服务,对脱贫人口、监测对象的意愿发展产业特点、生产周期、还款能力等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研判,重点关注使用小额信贷发展产业的有关情况和收益情况,在符合政策、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先行开展贷前审批调查审查、风险评价等程序。二是规范贷中审核。对经过贷前审查的对象,简化贷款程序,开通绿色通道,快速办理手续,做到当日办当日放。三是强化贷后监管。对已贷款的对象加强贷后监督管理、风险预警以及代偿追偿措施,定期组织人员登门入户全面核查资金使用情况,以防脱贫人口小额信贷用于结婚、建房、理财、购置家庭用品等非生产性支出,让脱贫人口小额信贷真正用在产业发展、造血增收的“利刃”上。同时,切实做好还贷风险防控,对集中还贷期及时进行预警提醒,对贷款对象还贷能力提前进行分析评估,对蓄意改变资金用途行为督促其整改落实,为贷款安全装上“安全阀”。截至目前,全区未出现违规使用贷款情况,小额信贷工作保持零逾期的标准。